根據《國家林業局科技司關于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的通知》(科綜字【2016】44號)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于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的通知》(國科獎字【2016】41號)要求,現對于我公司擬推薦申報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內容予以公示,項目內容見本頁。
國家科技進步獎:牡丹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建及應用 推薦單位意見 該項目圍繞培育牡丹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系統整理了牡丹品種資源,完善牡丹花型與品種群分類理論,收集全部8個牡丹野生種以及國內外主要品種群的品種1185個,建成世界上保存牡丹資源最多的基因庫;攻克遠緣雜交不親和與雜種敗育的技術關鍵,培育出牡丹亞組間、牡丹與芍藥組間遠緣雜交新品種27個、切花品種10個、花油兼用品種6個;揭示了花色、花型與花香等重要性狀的遺傳基礎與形成機制,挖掘出調控牡丹花發育、花期、花型、花色、切花衰老等性狀的基因17個;開發了SSR、SRAP等分子標記,結合形態性狀,成功應用于牡丹品種分類、起源、鑒定、篩選與遺傳多樣性研究,以及牡丹資源保護與利用、雜交親本選擇、雜種鑒定與篩選;建立了牡丹離體芽增殖、體細胞胚培養、胚培養、分生結節培養等技術,為牡丹高效微繁與育種提供了新途徑;研發牡丹促成栽培與抑制栽培技術,形成完整的花期調控技術體系,實現牡丹四季花開;建立并應用以單芽嫁接為核心、多圃配套的種苗商品化生產技術,使中原牡丹種苗優質率顯著提高,首次實現紫斑牡丹品種商品化生產。 項目共獲國家發明專利23項,植物新品種權38項,審定良種13項,發表SCI論文43篇,出版專著6部,制定國家標準1項,國際標準1項標準化技術示范近3000畝,近三年新增效益2.7億元以上。 該項目提交的材料齊全、符合要求,同意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 項目簡介 牡丹是我國重要的觀賞、藥用與新型油料植物,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與商品化生產技術,嚴重制約著牡丹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本項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依托 “863”計劃課題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近20余項國家級與省部級課題的實施,以提高牡丹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化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為目的,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與實質性進展。 1. 以基因資源發掘為基礎,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突破 提出以品種群與花型分類為主的牡丹品種分類應用理論、以及農藝性狀指標體系和UPOV新品種測試指南為基礎的品種描述、鑒定與測試技術體系,收集全部8個牡丹野生種與國內外1185個品種,建立世界上保存牡丹資源最豐富的基因庫,為育種奠定了物質基礎;利用分子生物學等先進技術,深入研究牡丹遺傳多樣性以及品種分類、起源與親緣關系,揭示花色代謝途徑、花青苷組成、切花衰老機理,克隆17個控制花發育、花色、花型、花期、切花衰老等性狀的基因,為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完成全部野生種與204個品種間的雜交組合,創制并篩選大批優異種質與關鍵親本資源;攻克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關鍵,培育出‘京華朝霞’等27個新花色(純黃色、橘黃色、黃紫交融或具紫紅條紋)、長花期(單株花期達20天以上)的組間、亞組間雜交新品種,實現花色與花期育種的雙突破,開創我國牡丹育種新局面;運用綜合系統選育技術,通過對優質抗逆紫斑牡丹規模選育,培育出花枝超過60cm以上,具有豐花、色純、花齊、頭直等特征的‘高原圣火’等10個切花新品種,以及‘京龍望月’等6個花油兼用新品種,填補相關領域牡丹育種空白。 2. 產業化關鍵技術取得重大創新, 實現種苗與盆花生產技術升級 突破牡丹微繁技術瓶頸,提高增殖率5-8倍,生根率與移栽成活率分別達80%與90%以上,單芽年繁殖種苗2萬以上;建立體胚培養、胚培養及分生結節培養技術,為牡丹高效微繁與育種提供了新途徑;創建多圃配套單芽嫁接商品種苗生產技術,提高繁殖效率2-3倍,種苗優質率達90%以上,首次實現100多個紫斑牡丹品種的商品化,優化我國牡丹品種結構,實現種苗大規模出口;建立完整的花期調控技術體系,使盆花優質成品率從50-60%提高到90%以上,實現牡丹盆花優質高效生產。 本項目共獲植物新品種權38個、審定良種13個、國際登錄新品種 16個,獲國家發明專利23項,制定國家標準1項,國際標準1項,發表SCI收錄論文43篇,出版專著6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3項,其技術示范輻射效果顯著,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使我國牡丹產業的結構得到調整與優化升級,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化水平及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客觀評價 2014年11月28日,國家林業局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牡丹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建及應用”成果鑒定會議。鑒定專家委員會認真聽取了成果完成單位的研究技術報告,查閱了相關技術資料,經充分質疑、答辯后,形成鑒定意見如下:該成果圍繞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與產業化關鍵技術,解決了一系列在牡丹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發展中的技術難題。該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建議加大該成果推廣應用力度。 2016年4月15日,科技部863現代農業領域辦組織專家在北京對863計劃課題"梅花與牡丹分子育種與品種創新"進行了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工作匯報,審閱了課題相關材料,并進行了質詢和討論,形成如下意見:課題在牡丹種質資源收集評價的基礎上,通過雜交建立了變異豐富、數量充足的雜交群體,創制出一批聚合優良性狀的新種質并選育出一批新品種;構建了牡丹的首張高密度遺傳圖譜,并對一些重要性狀進行了分子標記定位;克隆出一批與花期、花色等重要性狀相關的功能基因,并初步研究了其功能;初步建立了牡丹的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推廣應用情況 本項目成果涉及牡丹新品種培育、種質資源收集與種苗標準化生產技術,大部分技術成果已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項目組在河南、北京、山東、甘肅等地共10家單位進行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共收集保存牡丹種質資源1200多個品種(種),占世界牡丹資源的4/5,推廣種苗、盆花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近3000畝,產生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類別 |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發明專利 | 一種牡丹組培苗增殖及褐化和玻璃化防止方法 | 中國 | ZL20051086591.X | 2007.9.12 | 345551 | 北京林業大學 | 成仿云、李萍 | 發明專利 | 一種高效促成栽培牡丹的方法 | 中國 | ZL200510112551.8 | 2009.8.12 | 535793 | 北京林業大學 | 成仿云、李云飛 | 發明專利 | 一種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 | 中國 | ZL201010605013.3 | 2012.2.22 | 913730 | 河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 | 侯小改,劉改秀,武曙紅,王娟,薛嫻,郭大龍,馬慧麗 | 發明專利 | 一種牡丹無土盆栽營養液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 中國 | ZL200510117606.4 | 2009.4.15 | 487705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 王雁 | 植物新品種權 | ‘華夏一品黃’ | 中國 | 20090006 | 2009.12.31 | 261 | 北京林業大學 | 王蓮英,袁濤,王福,李清道 | 植物新品種權 | ‘赤龍’ | 中國 | 20120094 | 2012.7.31 | 500 |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 袁濤, 王蓮英, 王福, 李清道, 馬鈞, 譚德遠 | 植物新品種權 | ‘小香妃’ | 中國 | 20140077 | 2014.6.27 | 877 |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 袁濤, 王蓮英, 石顏通,李清道, 王福, 馬鈞 | 植物新品種權 | ‘高原圣火’ | 中國 | 20070031 | 2007.9.7 | 160 | 北京林業大學 | 成仿云 | 植物新品種權 | ‘京華朝霞’ | 中國 | 20140062 | 2014.6.27 | 850 | 北京林業大學 | 成仿云、鐘原、曹羲君、王瑩 | 植物新品種權 | ‘京蕊黃’ | 中國 | 20140064 | 2014.6.27 | 852 | 北京林業大學 | 成仿云、高靜、鐘原、劉玉英 |
主要完成人情況 排名 | 姓名 | 技術職稱 | 行政職務 | 工作單位、完成單位 | 創造性貢獻 | 1 | 成仿云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北京林業大學 | 資源、育種、產業化技術 | 2 | 王蓮英 | 教授 | 無 | 北京林業大學 | 資源、育種、產業化技術 | 3 | 王亮生 | 研究員 | 無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資源、育種 | 4 | 王雁 | 研究員 | 研究室主任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 資源、產業化技術 | 5 | 董麗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北京林業大學 | 育種、產業化技術 | 6 | 何麗霞 | 教授級高工 | 無 | 甘肅省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總站 | 資源、育種 | 7 | 侯小改 | 教授 | 農學院/牡丹學院院長 | 河南科技大學 | 資源、產業化技術 | 8 | 袁濤 | 教授 | < |
上一條:萬萬沒想到:春季裝修房子好處多多(2017-03-20) 下一條:國際碳金獎首次使用生活領域低碳標簽評價體系(2016-11-15) |
|